【復育鄉村】荔枝窩村培成堂管理村務  定交易規矩增議價力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3/12/28 09:15

最後更新: 2023/12/28 10:27

分享:

分享:

荔枝窩村早年已成立管理組織「培成堂」,負責打理村務。(吳雋妍攝)

早年新界村落已形成管理村務的機制,由沙頭角其中7條村組成的聯盟「慶春約」,各自有類似村務組織,其中荔枝窩村組成「培成堂」,訂明村民在市集交易的規矩和利益,部分收益撥作會費打理村務,而且培成堂有相當「話事權」,若村民不守規矩會被「DQ」(趕出社堂),無法參與買賣或會務。 

慶春約是由荔枝窩、鎖羅盆、梅子林、蛤塘、三椏、小灘、牛屎湖,共7個客家村落,於清朝道光年間(1821至1850)組成的鄉村聯盟,1950至60年代,全盛有數千名村民,到60至70年代大量村民搬出市區及移民,人口急劇下降。 

當年慶春約村落一直務農,以物易物,蛤塘以雞蛋最出名,荔枝窩種水稻、三椏亦有種菜,梅子林是桔園。前荔枝窩村民曾漢文說,當年同鄰近村落交易所需物資,「我們用兩籮菜,同鄰近吉澳換半籮魚,有牙帶、池魚等。」 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曾漢文說,早年荔枝窩姓曾及黃兩氏族人,為了加強村內運作管理,成立類似「互助社」的「培成堂」,當初是為了收集村內豬牛糞,再分配各戶作耕種肥料而建立規矩,而村民「買」肥料要向培成堂繳交幾毫子撥歸公數。 

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個人會員楊家明亦說,培成堂會協助村民買豬苗,養大後又幫村民賣豬,從中「抽佣」。而公數用作村內辦事經費,例如新年、關帝誕及十年一醮等祭祠開支,又協助修葺廟宇,甚至助村民向理文府租地種田,「文獻更找到,培成堂用2毫子買對鞋俾當時的梅子林村村長,俾佢見官時候穿著。」 

慶春約其他村亦有類似村務組織,楊家明說:「其實亦是為了加強村內對外的議價能力;這些社堂在村內有一定權力,邊個村民行為不檢(不依規矩)可以DQ佢,將佢趕出社堂。」

記者:吳雋妍